世纪年代以后教会学校的数量增长很快据不完全统计耶稣会在江苏和
世纪年代以后,教会学校的数量增长很快。据不完全统计:耶稣会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学校,年至年有所男校、所女校,学生人数分别为名和名,而年代末期,学生人数已达.万多名。另据年的《教会新报》第一期刊记;年耶稣会在华的义学及学堂数总共为所,学生人数为人;而年出版的《全球五大洲女俗通考》刊记的耶稣会在华所立学校(不包括初等蒙学堂)总数,已达所,学生人数约为人。这些数据因史料来源不同差别大,但学校及学生数量增加幅度很大,却是一致认同的事实。再以基督教教会学校为例,据年第五卷四期《新教育》统计:基督教教会学校年全国在校生约为人,到年增到人,年中增加人数近倍;而至年,人数又达到人,年中人数增加又达倍有余。再据《中国教会年鉴》统计:年基督教会学校学生人数已达人,这同年相比,年间,学生人数增长了.倍。可见世纪下半叶至世纪初,确为教会学校发展的全盛时期。
总体而言,教会学校在华的扩展进程,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是大体同步的,这说明教会教育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与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深入密切联系着的。因此。年和年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年八国联军的入侵以及相应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划分教会学校扩展进程不同阶段的里程碑;但就具体的学校而言,由于各国侵华势力的程度不同、各个差会或学校办学方针、办学时间或地点的不同,以及学校内部体制完备化的程度不同,各种学校往往又有自身的独特发展过程,并非一概而论。例如:基督教在华创办的第一所中等教育机构——北平崇实中学(年创办),便根据本校校舍的扩建、人员的扩充及学制、设备、课程等的完备程度,划分为六个发展时期:年后为创始时期,学校只设蒙学一馆;年后为进步时期,学校由长老会出资扩建校舍,人员补增,添设中学;年后为复兴时期,原位于安定门内二条胡同的校舍遭义和团焚烧,于年在安内大三条胡同购庙宇一所重建;年为扩充时期,学校募得巨款,校舍、设备及学生人数均有大幅度的增补;年为发展时期,试行新学制,设立初高二级中学和铅印、皮件二科职业教育;年进入改组时期,学校围绕教育部立案问题,进行一系列校务调整。
始创于年的上海徐汇公学也经历了自己的一段独特发展的历史。这所著名的天主教耶稣会创办的学校在年至年间,尚处于胚胎时期,教学内容也以初级的圣经知识和国文知识为主。年至年,为常规发展时期,学校人数有所扩大,学生除了学习法文、图画、音乐等科外,由于是时科举尚未废除,仍以传统的经史、诗赋、文词、书法为主,所培养的学生也多有应举中试者。年以后,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日益扩大,新学日渐发达,国内要求振兴实业的主张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该校的课程也改变以往以国文为主,规定法文及其他自然科学为必修课,并对高年级的学生用英文或法文讲授算学、物理、史地等课。同时改组学制,分设中学院和上学院,使学校成为震旦大学的预科。这一时期是徐汇公学的全盛时期。
不同的教育类型,其扩展进程也往往自成一脉。以基督教会所创办的中等学校为例,据美国学者毕范宇在年月《教育季刊》第五卷第四期刊文归纳,便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年马礼逊英华书院的创办为标志,进入胚胎时期;年后进入发展时期,学校类型扩大,女学最显突出。其中,广州的真光女学,北平贝满女学,上海中西女塾最为著称。年戊戌政变后进入全面发达时期,学校的数量、规模、设备均有大幅度增扩,出现了像天津中西书院、辽宁文汇中学、太谷铭贤中学、汉口博学中学、上海麦伦书院等一批著名中学。并出现了国人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倾向和工读制的办学方式;这一时期的学校类型也有所扩展,出现了实业学校、聋哑学校和盲童学校、师范学校。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教会学校的批评也有所增加,如指责教会学校过分西洋化,忽视国文教学、课程欠系统、科目缺乏实用,教师素质偏低等等。教会学校与政府及民间的磨擦也有所增加。年以后,教会中等教育学校进入改革时期,并围绕着“中国化”和“基督化”的主题展开一系列的争议。
总之,教会学校在华扩展的进程,既有配合西方列强政治、军事及宗教文化入侵的因素,又有教会学校自身日益完备化、系统化及教学内容日益深化和中国化的因素。教会学校在华扩展进程,与中国近代教育的萌生和发展大体上保持了同步的对应关系,它的扩展客观上有助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启蒙及传播。
教会学校的宗旨与教学内容
世纪中叶以来,教会学校的办学宗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教会学校的日益扩展,它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变迁、列强侵华政策的不断变化调整、中国士民抵制洋教和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它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方式,以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并在新的环境下寻求一种最有利于它的生存和最有效地扩大其影响的途径。
教会学校在它创置的初始阶段。其目的“并不在教育人才以促进教育之进步,乃欲以学校为一种补助之物,以助其宣传福音之业”。故教学内容也主要是讲授一些粗浅的《圣经》教义和初级的读写知识、算术字母而已。教会学校最初显然只是传教的工具,而不是为了传播广义的西方文化知识,其创办的动机旨在提供传教的便利。这种简单的办学宗旨及内容、只能发挥极为有限的作用,其本身的存在既不足以引起中国士民的关注,所能产生的影响力也是微不足道的。
世纪年代以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变故,大多有利于教会教育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的日益扩大,为教会学校提供了日益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的保障。中国国家主权的日益削弱和半殖民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中国士民对外国政治、军事及宗教文化介入的敌视,促使教会学校改变策略,调整办学宗旨,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并以较优厚的物质待遇,来吸引中国人入学,通过培养出一批具有基督精神和人格、具有较高智识和能力的亲西方华人,来参预国政,控制中国各个领域的领导权力,进而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
- 机械设计制造就业前景如何?[图]
- 置业顾问岗位职责是什么?[图]
- 八级伤残赔偿明细和评定标准[图]
- 如何拒绝offer,可以分这几步来做[图]
- 红豆杉的效果和作用红豆杉的药用价值[图]
- 剖腹产术后早进食[图]
- “逆反心理”的疏导例说[图]
- 跟着做,减少运动伤害[图]
- 健康献血小常识[图]
- 内衣不是天天换 小心染病[图]